转让债权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但可能不清楚《合同法》具体规定了债权转让的内容,尤其是如何转让债权。债务转移让的条件是什么?有规定限制吗?债务转移的程序是什么?债权转让是否需要通知债务人?
一、 什么是债权转让?
债务转让,也称为“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合同转让。债权人通过债务转让合同将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将部分或全部债务转让给第三方。当债权完整地转移给第三方时,这位第三方将替代原有的债权人位置,成为原合同关系中的全新债权人角色,而原合同中的债权人则因这次债权转让彻底失去了其作为债权人的所有权益。债权只是部分地转让给第三方,第三方将作为新的债权人加入到原有的合同关系中,与其他债权人并存,共同构成债权人的多元化构成。此时,合同中的债权结构将发生变化,可能由单一债权人转变为多位债权人,或由多位债权人进一步扩展为更多参与者。新加入的债权人与原有的债权人一道共同享有债权,并承担连带的债权责任,形成更为复杂的债权共享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
二. 债权转让是否需要通知债务人。
关于通知债权转让义务的履行是否影响债权转让协议效力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如果没有这种通知,转让对债务人不具有效力。
1. 如果债权人未通知债务人,则债权转让的有效性不受影响。只要债务转让协议本身不存在任何法定无效的情况,该协议就是有效的。
2. 如果受让人直接向债务人主张权利通过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视为通知债权转让的一种方式。当向债务人送达相关的诉讼材料时,债权转让的通知将对债务人产生法律效力。
3. 关于转让债权通知书的主体,一种观点认为,通知义务是转让人的义务。即使受让人通知行为发出,也不能产生转让协议约束债务人的效力。受让人将出让人出具的转让文件提交给债务人,只是传达了出让人的意图。受让人仅将出让协议提交给债务人,不能产生债权人的通知效力。因此,受让人没有权利要求债务人清偿债务。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根据法律规定,通知债权人转让债权的人应该是债权转让人,但如果能够确认债权转让的真实性,就不应否定债权受让人通知的法律效力。债务人是否知道并能够确认债权转让的事实是确定债权转让通知法律效力的关键因素。受让人通过提起诉讼直接对债务人主张权利,这也可以被视为通知债权转让的一种方式。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三、如何通知债务人。
《合同法》第80条没有具体规定债权人通知债务人的形式。一般来说,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形式都是可以接受的。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公告也可以使用。口头形式简单易用,在实践中更为常见。然而,由于证据不易保存,一旦发生争议,很难获取证据。通常最好使用书面形式。
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第二款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国有银行债权后,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债权人履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的通知义务。”公告是一种事实推定,具有法律约束力,即推定债务人已收到债权转让通知。为了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公告形式的适用应严格控制。通常,当有大量的债务人或者债务人的住所未知时,无法口头或书面通知他们,只有在采用公告形式的情况下才试用。
四、如何确定债权转让纠纷中的诉讼原因。
一些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认为,债务转让纠纷是一种涉及货币支付的债务转让纠纷,因此将所有此类案件归类为欠款纠纷。
在司法实践中,债权转让通常涉及三方当事人:债务人、转让方(债权人)和受让方。这还将涉及不同的法律关系,即转让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另一个是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转让人和受让人签署债务转让协议后,受让人成为新的债权人,并与债务人形成新的法律关系。因此,在债务转让过程中,转让方、受让方和债务人之间会形成一系列法律关系。
在债务转让纠纷的案件审理中,我们如何确定此类案件中的诉讼理由?从一些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经历来看,如果转让人与债务人和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两种法律关系是相同的合同法律关系,一些法院将使用相同的合同法律关系的诉讼理由。例如,第一个法律关系是买卖合同下欠款争议,第二个法律关系也是销售合同欠款的纠纷;然后用买卖合同下欠款纠纷。
如果这两种法律关系不是同一个的合同关系,例如,第一种法律关系是买卖合同拖欠纠纷,第二种法律关系是处理加工承揽合同欠款纠纷;那么如何确定纠纷的案由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一些法院认为债权转让纠纷案件是一种具有金钱支付内容的债权转让,因此将此类案件的原因全部定为欠款纠纷。因此,在实践中,各级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所确定的案件原因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统一案由的问题。
五、债权转让步骤
第一步:与受让人签订债权转让合同;
第二步:书面通知债务人,并通知债务人新债权人的基本信息,便于债务人履行义务;
第三步:让与人退出合同,不再享有收回合同约定本金利息的权利;
第四步:新受让人加入合同,取代让与人,收取借款本金和利息;
第五步:债务人享有的让与人的权利,仍然可以向新的受让人主张。
六、债权转让的前提
1、必须有效存在债权,债权转让不得改变债权的内容。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转让的基本前提。
2、被转让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转让性。民法典第七十九条规定,下列三类债权不得转让: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包括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产生的债权。雇佣、委托、租赁等合同产生的债权;专门为特定债权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债权。例如,合同债权专门给特定人的外语;不作为债权。例如,竞业禁止协议;属于权利债权。例如,债权不得单独让与。但是,如果权利可以与主权分离而单独存在,则可以转让。例如,已产生的利息债权可以与本金债权分离,并单独转让。
<!--[if !supportLists]-->(2)、根据当事人的协议,不得转让债权。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特别规定禁止对方转让债权的内容。该协议与其他条款一样,作为合同的内容,当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该债权不具有可让与性。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禁止转让什么样的债权。因此,依法不得转让的债权,是指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禁止让与的债权。
3、让人与受让人就债权转让达成协议,不得违反法律有关规定。
4、债权的让与必须通知债务人。《民法典》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 受让人同意的除外。”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转让通知是债权转让的必要条件。由于没有通知,原合同对方无法知道转让人转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通知应送达对方当事人。
七、六种通知形式的案例
债权转让时通知债务人的目的是避免债务人重复、错误履行债务或增加债务负担,但法律没有具体规定通知的形式。从避免纠纷的角度来看,债权人最好以书面形式通知债务人,但如果采用其他通知方式,其效果如何?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案件认为,债权人以报纸形式通知债务人的,债权转让对债务人具有法律效力。